组织引领强“三化” 奏响脱贫攻坚“最强音”
作者: 发布时间:2020/12/25 11:44:42 点击率:0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元阳县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不断提高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三个组织化”程度,凝聚组织力量,“战”入脱贫攻坚“深水区”,奏响脱贫壮曲,助力脱贫攻坚圆满收官。截止2019年末,全县实现了9个贫困乡镇、120个贫困村脱贫出列,36584户169389人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末的41.53%降至2019年末的1.46%。
组织领航全覆盖,树立“三化”新航标。坚持脱贫攻坚推进到哪里,党的组织就覆盖到哪里,党的工作就延伸到哪里。一是健全组织体系。坚持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建在流动党员外出务工集中地、建在易地搬迁安置点。打破传统党组织设置模式,采取单独组建或联合组建、工作覆盖等方式,在14个涉农龙头企业、29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42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实现党的组织建设和党的工作100%覆盖;为加强外出务工人员管理,在县内建设1个县级“党群服务中心”、14个乡镇“党群服务中心”,在昆山、惠州、东莞等外出务工人员集中地建立6个党群服务中心。二是搭建发展平台。采取“党组织+”的模式,成立党建联合体,实现组织牵头“统抓”、资源整合“统筹”、民生事务“统管”。采取“党组织+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全县培育、引进带贫龙头企业14个,建立带贫利益联结机制农民专业合作社298个;采取“党组织+劳务服务组织”模式,全县组建1个县级劳务合作联社,14个乡级劳务合作社、136个村劳务合作社;采取“党组织+自治组织”模式,在42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同步建立群众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三是强化“头羊”培养。深入实施农村“领头雁”培养工程,培养储备村组后备力量460名,力争每个村至少回引1名优秀人才。选派41名政治素养好、党建业务熟党员干部担任41个扶贫搬迁安置点第一书记,加强安置点党的建设工作指导。同时,选派6名党建指导员加强对龙头企业党组织党建工作指导。抓实党员教育培训,将安置点381名党员、产业链上347名党员纳入“万名党员进党校”培训,通过培训不断增强党员意识和能力素质,引导党员在产业发展、转移就业、易地扶贫搬迁中当先锋、作示范。
组织动能全释放,积蓄“三化”动力源。整合政策资源、优势资源、干部人才资源向脱贫攻坚一线汇聚,创造“天时、地利、人和”发展条件,不断提升“三个组织化”程度。一是整合政策资源创造“天时”。全县共整合32497.98万元财政专项资金、涉农资金、沪滇帮扶资金等扶持产业发展;整合6020万元发展134个村集体经济,收益均达到3万元以上,实现了村集体经济100%覆盖;依托呼山众创、温氏养猪等新型经营主体,支持和鼓励农民自愿流转土地7.25万亩发展特色种养殖业;通过把党员干部、培训机构、中介公司、服务资源整合起来,不断提升就业扶贫组织化程度。全县劳动力资源总数227903人,转移就业人数141421人,培训农村劳动力23737人次,有组织转移就业68321人次;整合组织部、民政、人社、工会、妇联等10余家部门18项便民服务事项进入42个安置点,先后投入产业扶持资金1019.11万元扶持安置点群众发展产业。二是联合优势资源创造“地利”。充分挖掘元阳旅游资源优势和热区土地资源优势,采取“党组织+公司+农户”、“党组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带动模式,推动产业发展由小打小闹、单打独斗、简单粗放向集中化、规模化、精细化发展,通过培育引进粮食购销、呼山众创、梯田云、温氏养猪等一批龙头企业与贫困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最终实现将贫困群众组织起来“抱团发展”。注重盘活用好县内就业资源,依托县内乡村旅游、重大项目工程、就业扶贫车间、乡村公共服务岗位安置就业52432人,实现了就近就地稳定就业。三是聚合人才资源创造“人和”。 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全面推行基层党建“网格化”管理模式,统筹全县人才资源向一线集中,攻坚力量向一线下沉,组织动员6230名定点帮扶干部、3200余名乡村组三级干部、134支524名驻村工作队形成“网格员”在脱贫一线持续攻坚,实现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全覆盖;选派186名产业扶贫指导员对134个村进行全覆盖技术培训指导,抽调110余名住房建设技术专家成立服务队指导易地扶贫搬迁,明确县级“四套班子”成员担任42个易地扶贫安置点“点长”,通过一月一调研、一周一调度,安置点推动疑难问题解决。
组织服务全程化,助力“三化”加速跑。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最大程度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和脱贫能力,实现“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一是抓教育引导激发内生动力。牢固树立贫困户是脱贫攻坚主体的意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实现“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组织开展感恩教育,引导群众感恩党的好政策,自觉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全县2200余名党员带头脱贫,示范带动5000余户贫困户脱贫。以扶贫“爱心超市”为纽带,开展“劳动积分换商品”活动,全县141个“爱心超市”累计兑换积分16.5万分,服务群众1.1万余人次,制定完善村规民约,鼓励党员带头引导搬迁群众规范红白喜事办理、遵守道德规范、维护社会稳定,培育文明健康生活习惯。二是抓技能提升增强发展后劲。采取“党组织+培训基地+贫困户”、“党组织+用工企业+贫困户”的模式,以种养技术、机械维修、家政服务、餐饮为主要内容,培训群众8.2万余人次,并发放合格证书。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教育、分级分类培训、创业扶持、公益性岗位开发等工作,推送就业岗位12.3万个,发放小额创业贷款2289万元。邀请省州184名专家深入开展“田间课堂”、“地头讲座”,与全县125个贫困村农民零距离交流,送技术、送服务。提高群众发展致富能力,彻底斩断穷根子。三是抓治理服务助推主动融入。充分发挥党组织核心引领作用,严格落实村级重点决策事项“四议两公开”,督促指导134个村1213村民小组制定村规民约。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和老年协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组织作用,广泛搭建党员群众参与村内事务的平台。采取“1+X”党群划区域共管模式,由1名党员任片区组长,组织带领群众划段包干,开展政策宣传、环境整治等工作。在易地搬迁安置点同步建立“一站式”为民服务站,全力做好安置区建设管理、组织搬迁入住、社区管理服务、就学就医、社会保障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