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奋斗,携手共筑民族团结进步 亮丽风景线
作者: 发布时间:2021/9/24 15:17:41 点击率:0
阿拉街道办事处原名阿拉彝族乡,2010年1月12日,阿拉彝族乡撤乡设立阿拉街道办事处。阿拉街道位于昆明市老城区、空港经济区、呈贡新区的三角地带,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同时也是彝族撒梅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传承地之一。管辖面积87.44平方公里,下辖普照、石坝、阿拉、高坡、海子、清水、昌宏、昆船、航天、顺通、云知、长春、八公里13个社区居委会,29个居民小组。常住人口77366人,其中户籍人口56539人,彝族人口11365人,还有白族、哈尼族、纳西族、傣族、傈僳族、壮族、瑶族、布依族等35种常住少数民族,共计3104人。少数民族占全部户籍人口的25.59%。是一个以彝族(撒梅支系)为主体,汉族占多数,各民族和谐共处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辖区彝族(撒梅人)的聚居地普照、石坝、阿拉、高坡、海子社区仍保持着独特的民族风情和传统语言。
近年来,阿拉街道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以“五结合”为总抓手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谱写了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新篇章。2018年,高坡社区成功创建为昆明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2019年,阿拉街道成功创建为昆明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街道,辖区石坝社区、昆明铁道职业学院成功创建为昆明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一、齐抓共管,推动民族政策落地生根
1.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政一把手牵头抓总,亲自部署,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民族工作,成立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工作领导小组,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逐渐形成了齐抓共管、上下联动协调,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
2.加强宣传教育。每年举办民族团结进步民族政策法规培训班,通过宣传栏、宣传标语、文艺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民族政策法规,让“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深深根植于各族群众心中。
二、立足特色,拓展民族团结工作新领域
1.以彝族撒梅独特的重大节庆活动为载体,搭建撒梅文化示范带。打造撒梅文化节民族文化品牌。自2015年起,连续5年在火把节、虫王节期间举办“撒梅文化节”系列活动。2015和2016年,阿拉街道在高坡举行了以民风民俗、民间传说为主线的大型文艺演出及篝火晚会。2017年,虫王节当天,除了一年一度的数万群众自发参加的民间民俗祭虫山“虫王节”活动外,阿拉街道还在高坡社区小高坡公房举办了“盛世撒梅情——舌尖上的撒梅”经开区阿拉撒梅美食文化活动,将撒梅人饮食文化、手工技艺、特色产品、民族歌舞等进行全方位展示。2018年,成功举办“盛世撒梅情——阿拉街道首届民族运动会”,街道机关和10个社区的600余名运动员参加10个项目的角逐,提高了民族健康水平、振奋了民族精神,进一步促进了全街道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2019年,在祭天山广场举办“庆祝建国70周年、弘扬和传承彝族撒梅文化”主题的昆明经开区第五届阿拉撒梅文化节活动。通过音乐舞台剧表演、篝火晚会、撒梅刺绣大赛等活动搭建各民族交流平台。在文化节期间,普照、石坝、阿拉、高坡、海子5个撒梅社区分会场也举行各类民俗活动。通过5年的努力打造,不断深入挖掘、全面展示撒梅文化,撒梅文化节系列活动每年都有新的突破,文化节品质得到了提升,活动宣传推广逐渐加强,影响力逐步扩大,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取得突破。2020年1月16日,举办了“阿拉中国年——糯春节”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活动,本次活动将汉族民间传统非遗活动与彝族撒梅人各项传统民俗和非遗手工技艺传统有机整合在一起,呈现了阿拉街道“人糯美、米糯甜、酒糯香”的独特“糯”春节文化意境和团团圆圆过大年的节日氛围,展现出了街道各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欢乐祥和的美好幸福生活。
2.以各社区民族元素为载体,搭建撒梅文化示范带。一是高坡社区打造的撒梅民俗展示馆、文化长廊、文化广场等将撒梅文化和撒梅先民的遗存进行了集中展示。社区在传统撒梅服饰的基础上将撒梅刺绣元素进一步提升,参考彝族其他支系打造了全新的撒梅民族服饰,并登上各类舞台进行服饰走秀演出。二是石坝社区将社区居委会、小石坝撒梅文化广场和各撒梅聚居村落公房、文体活动中心等的建筑巧妙运用撒梅文化元素。还打造了“七彩撒梅”农村电商平台,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推广,让辖区特色产品企业和商户入驻平台,搞活农产品和手工艺品的销售和流通,增加群众收益,还开了撒梅语培训班。三是普照社区成立了巾帼刺绣创业联谊会,带动全辖区的妇女弘扬撒梅刺绣技艺,增收创富。四是阿拉社区建有一个撒梅文化多功能展厅,充分展示了阿拉的舞龙文化、民俗民风、歌舞文艺、刺绣、服饰、语言等的彝族撒梅文化。五是海子社区打造民族文化传习馆,设有撒梅文化展览室、撒梅语传习室、撒梅音乐传习室、撒梅舞蹈传习室、撒梅刺绣传习室等。六是阿拉街道创造性地将撒梅文化元素融入到大街小巷的宣传小品、宣传栏、宣传海报中,让辖区群众抬头可见民族文化的身影。
3.以撒梅文化进校园为载体,搭建撒梅文化示范带。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工作,经开五小定期开设民族文化第二课堂,学生可以学到撒梅语言、撒梅刺绣、扁鼓舞等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经开四小、昆一中经开分校舞龙队也非常出色,在各种活动中亮相获得认可。且昆一中经开分校龙狮队2018年首次参加昆明市舞龙舞狮展演就获得两个二等奖的好成绩。街道还将《让我们荡起双桨》、《春天在哪里》、《快乐的节日》等汉语经典童谣翻译为撒梅语,为“撒梅童谣进校园”奠定了基础。
4.以参加省、市、区各级各类比赛为载体,搭建撒梅文化示范平台。2017年组织石坝、高坡、海子等社区群众参加昆明市第十一届少数民族运动会,经过五天激烈角逐,在武术、板鞋竞速、舞蹈表演等项目比赛中共取得了三个二等奖、二个三等奖的佳绩。特别是阿拉撒梅舞龙队,每年参加昆明市的舞龙舞狮展演活动均获得前三名的好成绩,享誉昆明。2018年,开展民族舞龙舞狮青年龙队的训练工作并取得成效,青年舞龙队代表昆明市参加云南省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舞龙比赛各项目的角逐,获得了规定套路第一名、竞速舞龙第二名、全能第二名、障碍舞龙第四名、自选套路第四名的优异成绩。同时积极参加昆明市赛装节、昆明市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等活动并受到社会各界的赞扬,激发了民族文化绽放活力。
三、多措并举,通过“五结合”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1.创建活动与党建相结合。打造撒梅文化党建示范带。依托石坝、高坡社区两个市级党建示范点,发挥带动示范引领作用,培育新典型,打造硬典型,辐射带动街道所辖社区,开展好社区活动阵地建设。打造一条有影响力、辐射力、带动力的撒梅文化党建示范带。
用党建工作带动创建工作,通过开展“优秀党员”、“先进基层党组织”,使党员在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活动中起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加强社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关注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壮大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目前街道办事处有工作人员131人,其中有少数民族领导3名,占领导人数比例的25%。有少数民族普通工作人员38名,占街道工作人员比例的32%。街道定期深入到少数民族群众中,沟通思想、了解情况,及时为他们提供政策扶持。
2.创建活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抓好重点项目推进,不断夯实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和保障能力继续增强。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积极做好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工作,不断促进农村基础条件改善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固定资产投资稳中有增,2020年实施小石坝、阿拉社区白水塘与金线洞、海子新、旧村人饮管网改造工程、阿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四个财政投资基本建设项目(含续建),小麻苴城中村改造三期一个社会类投资建设项目,全街道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353.84万元。2020年末家庭承包经营的耕地面积8268亩,家庭承包经营农户数4434户。街道财政拨款预算收入10632.4万元,支出9267.22万元,其中,基本经费支出3170.92万元、政府采购支出557.62万元、其他专项经费支出5538.68万元。
3.创建活动与社会事业发展相结合。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科普活动,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文化。加大文化体育事业投入,2020年投入资金300多万元开展各类综合活动,不断完善群众体育场地、健身基础设施建设。认真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开展扶持贫困学生工作,大力开展控辍保学工作,强化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扎实开展打击非法行医、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和无偿献血等工作。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广泛组织技能培训,定期举办招聘会,有力促进失地农民就业。2020年,提供有效就业岗位535个,完成城镇就业407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23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89人,开发公益性岗位60个。全年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107人,新增转移就业164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收入达280.2万元。认真开展老龄、残联等工作。关心支持残疾人、老年人事业,做好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工作,按政策发放残疾人定额生活补助和高龄老人保健补助,做好残疾人实用技能培训,残疾证、老年人优待证的办理工作。开展由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发起的“福康工程”,免费为部分肢体残疾及畸形人员实施手术矫治,并为肢体残障人员提供假肢、矫形器等辅具技术和产品。设置“阿拉为民服务”微信平台服务号,节省了办事群众的时间成本,让群众享受到网络带来的便利。并在为民大厅设置了民族窗口,更好的为辖区少数民族提供服务。
4.创建活动与改善民生相结合。街道坚持以民生工程为抓手,不断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已完成小新村、小麻苴Ⅰ、Ⅱ期城中村改造项目,推进小麻苴Ⅲ期、西邑村、公家村城中村改造和高桥村、小麻苴新村微改造工程。2020年,实施小石坝、白水塘、金线洞、海子新村、海子旧村人饮管网改造工程。加快养老服务体系构建,清水、航天、高坡、云南铸造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普照、阿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在建工程,全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体系初具规模,进一步实现居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加大60个垃圾房(池)的管理维修,改造新建公厕5座,抓好垃圾的清扫保洁和收集处置,杜绝了生活垃圾露天堆集及焚烧现象。
5.创建活动与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相结合。加强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政策法规的学习,不断提高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能力。加强企业矛盾纠纷排查,及时发现各种不稳定因素,依法依规妥善处理各种影响民族团结的矛盾纠纷问题。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共查出流动人口6万余人,加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切实保障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及时了解少数民族群众思想动态、利益诉求,排查影响民族关系的不稳定因素,及时有效化解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民族和睦一家亲,团结进步谱新篇。下一步将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凝心聚力,锐意进取,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满足各民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积极推进民族团结、民族融合、民族文化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