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党建引领聚合力 拓宽路径谋发展
作者: 发布时间:2022/7/31 14:56:30 点击率:3999
近年来,江城县坚持强化党建引领,不断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围绕队伍建设、项目建设,盘活村集体资产,拓宽发展渠道,经营探索实践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增加村级集体收入。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产业发展多点开花、基层组织活力增强,取得了较好成效。
党建引领,吹响科学化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冲锋号”
强化队伍建设。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选优配强农村党组织书记,村干部中大专以上学历和致富带头人占比达到36.52%,村级党组织书记担任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48人。实施动态村级后备人才库,在村级后备干部队伍中补充致富能手、新型职业农民、合作社负责人、乡村企业家,加强梯次培养储备。积极组织村干部参加培训,切实提高村干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能力。
争取资金助动。近三年,申报“四位一体”项目、涉农整合、上海对口帮扶等资金约1.34亿元,共实施29个集体经济项目,2022年申报“四位一体”项目2个,中央及省市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村14个,新注入集体经济发展资金1700万元,有力助推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
压实责任推动。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一把手”工程,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纳入基层党建工作责任清单和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村“两委”班子年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引导各村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上注重打基础、突特色、利长远。探索建立村干部报酬增长与集体经济发展、集体积累的增加有机挂钩机制,激发“两委”班子发展村集体经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打破瓶颈,探索多元化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新模式”
盘活“老家底”。全面开展“三资”摸底核查,对全县48个行政村集体闲置的资产(资源)、资金以及在营项目进行排查统计,全面摸清“家底”,建立台账,结合“家底”设置计划目标,形成“一村一策”,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指明方向。
打好“联姻牌”。按照“部门联合、抱团发展、异地置业、国企搭台、村企合作”的工作思路,2022年,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村集体经济扶持资金1700万元,用于2个边境村“强边固防”项目建设和14个行政村抱团合作建设坚果加工厂项目;依托县域内国有企业带动发展契机,争取涉农整合资金400万元,用于6个行政村勐康口岸咖啡粗加工生产线建设项目,依托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争取项目资金3060.59万元,用于边境11个行政村肉牛产业发展,推动产业型集体经济实现扩面增效。
试点“股份制”。村集体通过整合资金、资产等参股到辖区内具有发展潜力的种植、养殖龙头企业或国有企业开展合作。牛倮河村、大寨村等24个村以建设固定资产入股发展澳洲坚果产业,曼克老村、营盘山村等13个村建设勐康口岸冷链物流仓储门面固定资产入股边贸物流,大新村、朵把村以固定资产入股发展“江城黄牛”特色产业项目,村级集体收益实现保底分红。
强化服务,健全制度化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保障网”
完善协调机制。建立由县委组织部牵头,农业农村局、发改局、乡村振兴局等部门和乡镇党委、政府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坚持每季度召开1次联席调度会议,集中协调解决村集体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构建起了县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统筹协调、职能部门合力推动、镇村具体落实的工作机制,凝聚了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强大合力。
推行村社合一。结合村“两委”换届,同步完成48个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换届选举,推进村“两委”班子成员和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管理人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由村党组织书记担任股份经济合作社负责人,村“两委”成员兼任合作社成员,共同承担开发集体资源、管理集体资产、发展集体经济等职责,充分凸显村级党组织引领农村产业发展强大带动力。
健全管理机制。进一步规范村级集体经济管理,实施“村账镇管”制度,建立健全农村集体“三资”台账,切实加强村级财务审计和监督,确保农村“三资”管理规范。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制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重大事项严格按制度执行,真正让党员和群众拥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完善激励机制。探索制定《江城县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资金管理使用办法(试行)》,结合村级组织“大岗位制”,建立“基本报酬+考核绩效+集体经济创收奖励”的村干部报酬发放新模式,创收奖励与村集体经济发展挂钩,村级召开村民大会商议确定每年拿出一定比例的创收资金作为村(社区)干部的奖励资金,将村干部的补贴待遇与村级集体经济收益挂钩,进一步激发村干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工作热情和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