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津妙招培养村社干部
作者:盐津县委组织部 葛乙民 牟成茂 发布时间:2019/8/30 23:48:22
“小杨,你来帮我看看,这个表格复制过来怎么格式不一样了,还有这个字体怎么设置?”社区工作者小杨,如今已经成了盐津县滩头乡玉屏社区电脑方面的老师傅,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小杨还要向社区其他干部教授电脑知识。
为破解基层干部队伍老化,盐津县通过县级出资、组织招聘的方式,面向社会选聘大学生作为村社区工作者,为基层队伍注入“新鲜血液”。
年少带年老学习新技术
小杨来到玉屏社区工作后,在大学学习的计算机知识成了这里的“紧俏货”。现在的工作几乎都离不开电脑,尤其在基层每天报送的表册很多,作为一名村社区工作者,小杨用学到的计算机知识为社区的长辈解决了以前困扰他们的难题,比如Excel表格的统计汇总,公式计算……
“自从小杨到社区工作来,我们这些‘老古董’也变得年轻了,在电脑操作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以前开关机都不会,现在,打字、制表、统计数据都能单手操作了。”玉屏社区副支书老汪笑着说道。
像小杨一样,到社区工作的年轻同志,还有不少。针对村社区干部队伍“老龄化”、工作经验丰富却不熟悉现代化办公手段等问题,盐津县聚焦脱贫摘帽政治任务,结合基层工作实际,采取新老搭配的方式,调整优化村社区干部队伍年龄结构,充分发挥各类人员优势,使基层队伍更加适应现代基层工作需求,打通乡村治理梗阻。
制定下发了《盐津县领头雁工程实施办法》,由县委组织部牵头、县财政出资,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50名大学生作为村社区工作者,安排到全县工作开展较为困难的村(社区),为基层干部队伍注入青春活力,同时把50名村社区工作者全部纳入村社区后备干部培养,激发干事创业热情。
老带新学习群众工作经验
来到社区后,这些年轻同志有时候是老师,有时候也是学生。相比于工作经验、工作方式方法,特别是群众工作经验,这些年轻人还比较欠缺。但是,“下放”到社区后,他们很快在老同志身上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向老同志学经验,学工作方法,学群众工作、学农村工作……在老同志的带领下,这些年轻干部也很快成长了起来。
事实上,不仅仅有老同志的传帮带,盐津县也非常重视年轻干部的培养。通过开展初任培训,帮助大家进一步了解盐津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熟悉村级重点工作,为年轻同志尽快地转换角色,更好地适应工作打下基础。
参加培训的村社区工作者孙大奎这样说道:“ 在老同志的身上,我知道了如何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疑难杂症,如何钻研农村实用技术,如何做群众工作,如何在群众中树立威信。通过培训,我对农村工作也有了深刻认识。原来觉得村社区工作就是盖盖章、喝喝茶、下下乡。但现在我才知道村社区工作的复杂性、重要性,在以后工作中,我将虚心向同事学习,向群众学习。”
提高待遇提振村社干部干事激情
为了让村社队伍安心工作,盐津县想法设法解决村社干部的后顾之忧。按照“基薪+绩效”的方式,保障村社区工作者待遇,全县统一基薪2800元,奖励绩效比照村社区“委员类”进行考核,每半年发放一次,养老保险补助、事故伤害补助等与村社区工作人员同等待遇。
截至目前,县财政已发放村社区工作者薪金200余万。按照“县聘、乡管、村用”的原则,聘用期间以乡镇、村社区管理为主,原则上不能“走读”工作,因事因病等原因需完善请假手续。同时为社区工作者“开绿灯”,在做好村社区工作的前提下,支持他们通过公务员、事业单位等考试更上一层楼,全面激活社工队伍工作活力。截止目前,通过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考录17人,同时启动递补机制,按照考试综合成绩高低,依次递补进入13人,妥善解决村社区工作者“后继无人”的情况。
近年来,盐津县通过引进人才、加强培训、提高待遇为村干部队伍注入生机活力,稳定了村干部队伍,增加了干事创业热情,努力打造一支乌蒙大地盐津铁军。滩头村姜支书这样说道:“我们的工资从1000多元到现在的3000多,养老保险、事故伤害险等都一并买着走,让我们减少了后顾之忧,同时,引进大学生加入村干部队伍,把我们‘软件’工作夯实了。现在,村上队伍老中青结构合理,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会更加努力,为盐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