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毕节市新时代农民讲习所:“讲”出精神气 “习”出好日子
作者:昆明市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8/1/25 16:32:32 点击率:0
为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补齐“意识不足、知识匮乏、能力缺失”等短板,破除“思想贫困”,改变“怕发展、不会干、不愿干”等现象,如期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贵州省毕节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的指示,探索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对象精准的新时代农民讲习所。
建设讲习队伍、丰富讲习模式、探索讲习新机制。毕节市整合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才、农村能人等资源,建设规模适中、门类齐全、结构合理、能讲会说的讲习员队伍。重点建设好“三员”,即形成“专职讲师专职讲、兼职讲师指导讲、辅助讲师辅助讲”的队伍格局。“政策讲习员”由市县乡村各级党组织书记、第一书记、驻村干部,以及各级领导干部等组成;“技术讲习员”由社会各界技术专家、农技能人、致富模范等组成;“文明讲习员”由各级宣传文化系统干部、乡贤榜样、文化艺人、表演能手、文化标兵、法制先锋以及有志于贫困地区“扶志、扶智”的文化工作者、退休老干部、老教师等组成。同时,还采取“请进来”方式,特聘全国各领域宣讲专家开展讲习。通过“课堂式大宣讲”“互动式小组会”“网络式个性化”等方式,采取“从群众来”和“到群众中去”的方式开展“讲习”活动。依托党校、行政学校、道德讲堂、乡村学校、村级服务阵地,定期不定期开展“固定讲习”。以乡镇、村为重点,深入田间地头、居民院落、园区工地等生产一线,利用板凳会、院坝会、群众会、赶场天、白红喜事等,开展政策宣传、经验交流、技术培训、讨论交流、知识竞答等活动,进行“流动讲习”。采取政治理论+业务知识、集中授课+实地观摩、现场交流+分组讨论等立体化模式,使讲习所作用发挥更加精准、更加有效。同时,利用广电网络、“村村通、户户用”工程在电视信息平台中开辟“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家庭讲习台,将各类优质学习资源植入专版窗口进行分类呈现,群众根据需要进行视频点播,开展个性化的“云上讲习”。
聚焦“四讲四干”,解决群众所需所盼,赋予农民讲习所新内涵。一是讲思想,让群众干有方向。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重点向群众讲解党和国家重大战略思想、重大理论观点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对群众进行精神文明、意识形态和党性教育。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认知。广大干部群众在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实践中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坚定理想信念,沿着正确的发展方向,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二是讲政策,让群众干有目标。重点向群众宣讲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让群众知道党的政策法规,加深感恩之情。并根据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分别讲清楚对应的扶贫政策,引导群众根据自身情况“对号入住”,会用、用好这些政策,自立更生,艰苦奋斗,早日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三是讲思路,让群众干有激情。采取“群众点单、讲习员配菜”的方式。重点向群众宣讲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脱贫攻坚规划,以及“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等总体思路;因人而异向贫困户讲清楚本地的资源和优势,以及自身实现脱贫致富的路径,让群众知晓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加强传统美德、社会公德和艰苦奋斗精神等方面的讲习,破除“等靠要”的懒惰思想和“比穷不比富”的错误观念,重新把群众组织起来,最大限度的激发内生动力和创业激情。四是讲方法,让群众干有效果。重点向贫困群众讲解实现脱贫致富的方法、路径,特别是围绕“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目标,采取先“讲”再“习”或边“讲”边“习”的方式,到一线开展产业、易地扶贫搬迁、医疗扶贫、教育扶贫等方面的讲习培训,提高群众知识技能和自我发展水平,示范带动周围群众积极改变靠传统农业养家糊口的落后生产方式,主动流转土地,调整农业结构,加入专业合作社,实现抱团发展、共同致富,努力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
农民讲习所成效显著。一是搭建了群众学习的平台。讲习员将深奥理论、难懂术语翻译成身边实例、通俗语言,深入浅出的传达给群众,为群众搭建了学习的平台。二是为群众制定了“脱贫菜单”。实现“群众点、讲师讲”的方式,既有针对性、又有实用性。三是开拓群众致富途径。讲习员为群众传授的惠民利民政策、先进思想、发展思路、实用办法,让群众提高思想认识、开拓发展思维、开辟致富道路。截至2017年底,毕节市遍布社区农村田间地头的新时代农民讲习所4157个,拥有讲习员3879名,实现贫困村全覆盖,近5.8万场次的各种形式讲习让200余万脱贫人口受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代表团讨论时对贵州毕节市创办“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给与充分肯定,强调:“新时代的农民讲习所是一个创新,党的根基在基层,一定要抓好基层党建,在农村始终坚持党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