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甸:厚植“黄牛”精神 壮大集体经济提升传统养殖附加值
作者:鲁甸县委组织部 熊娟 发布时间:2019/8/29 19:31:02
受民族传统和饮食习惯影响,鲁甸县长期以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传统黄牛养殖产业。但早年,普遍以“散打”为主,集约化和科学化程度不高,名气在外、产值有限,在带动农户增收上成效并不明显。
习近平同志在主政正定期间,谈工作作风时曾提出“千里马与老黄牛论 ”。“老黄牛”是脚踏实地的实干家,具有着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明确了任务便一丝不苟、集腋成裘的良好品格。
鲁甸县厚植“老黄牛”精神,引入和培育一批“老黄牛”党员干部带头人,探索壮大集体经济和产业扶贫的密切关系,着力解决小生产到大市场的对接问题,为传统黄牛养殖提供丰富的物质、资金、技术和市场等支持,提升产业附加值,增强干群幸福感。
抓紧一片“牛市”
市场需求决定产业发展方向和价值成效。鲁甸在确定优化发展黄牛养殖产业之前,率先着力在找稳、找宽“牛市”上下功夫。牢牢把握当地及周边区域传统牛肉需求的同时,尝试建立民族地区农特产品品牌,紧抓东西部协作机遇,先行探索与对口帮扶的广东东莞等发达地区做好市场对接。
迎来一队“牛专家”
2018年,云南省专家服务团助力鲁甸脱贫攻坚工作启动,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黄牛养殖专家团队,在副院长王安奎的带领下,先后6次深入鲁甸,同县内畜牧专业人才、集体经济工作负责人员冬日迎风霜、夏日顶艳阳,不畏艰难在各乡镇范围内翻越考察,用专业眼光因地制宜发掘鲁甸传统黄牛养殖的优势资源和扎实底子,用专业技术指导场地改造、品种改良,用专业精神跟进项目实施落地,用专项资金投入扶持发展。
培育一批“牛人”
要提升黄牛养殖产业的综合价值,养牛、“做”牛、卖牛、宣传牛的人,是关键。在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黄牛养殖专家团队的支持下,鲁甸县委组织部、县农业农村局、县扶贫办等多部门联动,在六个最佳适宜养殖的乡镇区域,从有养殖技术的“土专家”、有养殖意愿的贫困群众、有管理经验的返乡人才、有发展条件的合作社、有整体合力的基层党组织中,选取培育一批鲁甸当地的专业养殖“牛人”。并先后两次组织到昆明、楚雄等省级优质养殖示范园考察学习,汲取实战经验,从人才方面打牢优势产业提升的基础。县委组织部派驻赵家海村第一书记李文武,急性阑尾炎手术后刚出院,便立即奔走协调处理大型养殖场建设工作,埋头苦干致力于投产推动;鹊落村党总支书记康德军,率先垂范,带领“两委”组成“牛班子”,挨家挨户做群众工作动员参与,形成合力;市委宣传部派驻龙头山镇光明村第一书记吴守兵,2019年3月调整轮换后仍“离岗不离责”,积极协调部门帮助跟进养殖项目资金投入及后续发展,助力光明村黄牛养殖前景光明。
建成一条“黄牛线”
鲁甸县划定了乐红镇红布村、龙头山镇光明村、小寨镇赵家海村、火德红镇鹊落村等示范点组成的精品黄牛养殖产业线,从牛舍、黄牛活动场地、饲料棚、粪便池基础设施建设到青储饲料种植及储备、牛犊品种筛选等进行综合把关,实现生产全过程科学化、标准化、效益化。整条“黄牛线”养殖规模超过1600头,直接带领带动1200余户贫困群众增收,村级集体经济累计收益可达100万元。
其中,小寨镇赵家海村黄牛养殖基地,是标准化科学示范养殖的“火车头”,总占地面积40亩,养殖规模1000头。项目建设分三期实施,其中一期总投资372.23万元(省级扶持村级集体经济试点资金60万元,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08万元,县红十字会生计资金30万元,贫困户入户产业贷款资金100万元,县级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贴息贷款50万元,村级党组织自筹资金24.23万元),2019年7月底将全面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养殖200头精品黄牛,预计可带动350余户1060余人(其中建档立卡户200余户540余人)群众增收致富,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预计年底实现集体经济收益25万元。